開發區:二次創業再出發 勇爭全國前百強
2022年工作亮點
綜合實力穩步攀升,主要指標持續向好
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1.8億元、工業開票984.6億元、服務業開票741.9億元,同比分別增長6.4%、7.7%和2.1%。實現戰新產值291.8億元,同比增長38.3%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6.3億元,同比增長31.9%。
外貿外資成效明顯
保稅物流中心功能優勢釋放,新增貨物監管總值5.1億美元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9.2億美元,占全市比重達70%。實際利用外資1.87億美元。
集聚效應日益凸現
金屬材料、汽車零部件等產業聚鏈成群,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“雙輪驅動”勢頭強勁。沿江岸線資源“黃金效益”加快釋放,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2.4億噸,繼續穩居泰州港第一。
發展潛力大幅躍升,招商引資逆勢突圍
成功舉辦金屬新材料產業推介會、中國(靖江)高質量發展論壇。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51個,新開工“三比一提升”項目27個,新竣工18個。入選全國重點外資項目2個,列入省重大項目4個?!巴苿优R港產業轉型升級”榮獲泰州第十三批“駿馬獎”。
科技創新成果豐碩
完成“智改數轉”項目59個,建成市級以上智能車間9個、智能工廠4家、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2家。新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5家、市級以上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47家,高新技術企業91家,授權發明專利144件。
產業生態持續優化
盤活(提升)低效閑置工業用地3663畝,騰退企業61家。先捷航空表處理中心、暖通空調交易中心二期有序推進,電商創業中心創成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,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入選省級眾創空間。
改革活力顯著提升 管理機制更活
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契機,全面推行國企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,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國有公司人員績效考核、職級晉升等工作,健全落實開發區中層干部任用、人員統籌調配等制度機制。
營商環境更優
“靖心服務隊”全過程跟蹤式服務,推動項目報批報建提速提效;首創“承諾即發證、開工后核驗”審批模式,在省內率先實現小型低風險工程承諾制審批,創響項目服務“金口碑”。
預期收益更好
引導港口集團與深國際、國信電廠等深化股權合作,進一步做實港口運營、總部經濟、金融投資等主業;推動華宇等園區國有公司加快資源整合,推進地產開發,資產管理運營實現質效雙增。
二次創業再出發 勇爭全國前百強
總體目標
以國家級開發區“二次創業再出發”為主題,瞄準“挺進全國百強”目標,力爭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總量倍增、增速提升、位次前移。到“十四五”期末,全區工業經濟規模突破2000億元,臨港物流突破1000億元。工業開票銷售、服務業銷售、固定資產投資、重特大項目建設、實際利用外資等重點經濟指標占比達全市80%以上。
發展思路
堅持“穩中求進”工作總基調,抓好項目強區、改革興區“兩項重點”,構建邁向現代化的高新特產業主導、港產城融合發展、幸福型社會建設“三大體系”,夯實運營效率為先、服務環境為要、考核激勵為主、用人不拘一格的“四大機制”,努力建設一個產業優、實力強、港城美、形態新的現代化國家級開發區。
2023年預期目標
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%,工業開票銷售同比增長10%以上,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%以上,實際利用外資3.2億美元,其他經濟社會主要指標同步增長,“三比一提升”保持泰州領先。
2023年工作重點
1、堅持項目為王,全力打造現代化產業集群
強化大項目引領
緊盯“船車機電”轉型,發掘引進一批產業前沿布局、擁有領先優勢的新賽道項目。放大“鏈主”效應,推動金屬材料、航空制造等產業形成規模。謀劃發展高端裝備制造、大健康、新能源等未來產業,推動更多項目落地。全年力爭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200個,開竣工5億元以上項目50個,列入省重大項目5個。
抓好大產業重塑
全面推進“智改數轉”,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。到“十四五”期末,形成超500億級產業(金屬材料)1個,超300億級產業(高技術船舶、汽車零部件)2個、超200億級產業(高端裝備制造、健康食品)2個,超100億級產業5個以上。
突出大產出培植
建立企業梯次培育機制,促進“小升規、規改股、股上市”,年內新增規上工業企業50家以上,推動先鋒精密、澳構礦業上市。深化“畝均論英雄”改革,開展標房項目“回頭看”,確保盤活低效用地不少于1500畝,工業用地畝均稅收增長10%以上。
2、堅持創新驅動,加快建設區域化科創高地
培育壯大創新主體
實施高企培育“小升高”行動,新增市級以上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10家,申請高新技術企業100家。引導企業加大科創投入,確保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4.2%,新增授權發明專利160件。
優化完善載體布局
支持中南高科申報省級科技孵化器,探索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建聯合創新中心,實質運作中科光電(靖江)研究中心、上海理工大學先進智造技術協同創新中心,不斷做優創新創業孵化鏈條。
構筑一流創新生態
深入推進“產才融合”,加快打造創新創業、留心留人生態圈,與懷德學院、職教中心等共建高技能人才培養聯盟,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00名以上,新增高技能人才1200人以上。
3、堅持協調聯動,一體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
加快岸線整合
加快盤活中燃石化、龍威港務等閑置岸線資源,積極推動太和港務、蘇通港務轉型發展,建成投運蘇農物流碼頭,不斷提高岸線碼頭利用率。
健全產城功能
持續優化保稅物流中心能級,建成新華港務集裝箱碼頭并開通外貿支線。加快涂裝中心對外營業,做實機器人焊接中心、公共技能實訓中心。啟動建設工業鄰里中心、新港工業污水處理廠二期等項目。
完善公共配套
加快推進青山路、五圩港西路、長新路等道路建設,先行啟動青山產業園風貌改造,啟動斜橋中學遷址新建,加快實施藍領公寓、公租房和保障性安居工程,同步推進斜橋中心小學、城北醫院等公共工程建設。
4、堅持深化改革,持續釋放高質量發展動能
加快國企實體運營
推動港口集團加速實體化轉型,加快新華港務筒倉建設,搭建數字化交易中心,不斷做大港口運營和物流貿易。引導華宇、城鄉、北辰、潤新等園區公司深耕產城融合,拓展經營業務,增加有效投資。
加快發展環境優化
加快制訂建立企業從“落戶前”到“退出后”全生命周期的營商環境指標體系,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營商環境。持續抓好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,精準做好金融風險防范化解,狠抓信訪維穩、社會治安管理,確保全區總體形勢平穩可控。
加快體制機制創新
加快規劃職能歸并、人員力量整合,推進“多規合一”,形成發展規劃“一張圖”。用好項目預審制度,嚴格供地項目標準。探索建立與國有企業實體化發展相匹配的自主決策機制。
5、堅持黨建領航,全面提供強有力政治保證
夯實戰斗堡壘
聚焦“賡續奮進、爭先創優”主題,持續開展“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”系列活動,深化項目黨建實體化運作,推動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筑牢思想根基。錨定泰州“雙有雙提升”目標任務,開展“兩新”組織“益企成長”提升工程,打造企業黨建“靖江樣板”。
建強干部隊伍
緊扣產業培育、國企改革等重點難點,引進、培養一批堪當重任的結構性人選、專業型干部。修訂完善開發區績效考核辦法,牢牢把握“能力責任”評判標尺,突出業績和效能導向,推動干部能上能下。
凈化政治生態
深刻把握二十大全面從嚴治黨精神內涵,聚焦二次創業行穩致遠,不斷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,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,堅持“過緊日子”要求,開展糾“四風”樹新風活動,以更嚴的紀律、更硬的作風,煥新勇爭一流的精神風貌。
網友評論 已有 0 條評論,查看更多評論?